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Special
专题推荐

为爱黔行:武昌理工学子远赴贵州调研留守儿童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5-07-10 阅读:

 

中南在线7月10日消息(通讯员 徐艺 报道)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份关爱之心,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武昌理工学院“雏鹰·圆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12 名大学生志愿者远赴贵州省镇宁县,对当地村寨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展开了走访调研。

调研主要围绕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和安全状况等问题,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集中座谈和个别慰问等方式来开展。根据调研安排,12名大学生志愿者被分成2个调研小组,调查走访了城关镇的十三旗村、瓦窑村、果寨村、客田村、土地关村、水塘村、石头寨以及扁担山乡小抵拱村等10余个村寨,他们向“留守儿童”家庭发放调查问卷,集中宣传有关“留守儿童”的安全知识并进行了交流访谈。同时,还向当地村民询问了对“留守儿童”失教、失管的看法,收集了关于如何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的意见和建议。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从小就由爷爷奶奶带大,在教育上缺乏基本的能力,也缺少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调查还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关怀少、安全隐患多、心理困惑多、学习成绩差等问题,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奶奶很辛苦,我想要帮她!”。大学生志愿者在城关镇锦屏村走访调研时,遇到一个正扑在大盆里清洗一大堆鞋子的小朋友,询问得知,这个小朋友只有5岁大小,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奶奶年事已高,患有糖尿病、风湿病,腿脚还行动不便,他便小小年纪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责任。在志愿者看来,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还是需要人照顾,就要因为生活所迫,承担起照顾奶奶的重担,令人不可思议,心里阵阵酸痛,真的是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想和爸妈在一起生活

“我要好好学习,这样以后就可以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了。”一个眼睛大大的布依族“留守”女孩,小声的对志愿者说出了这句话,眼中流露出一种向往与几分期待。在扁担山乡小抵拱村,调研志愿者遇到了一位样貌可爱,但性格内向的12岁小女孩,当志愿者询问她是否想念爸爸妈妈时,她就像激发了内心一直想述说的话样,一改先前的内向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想”。当志愿者询问是否想去你爸爸妈妈工作的城市上学的时候,她欲言又止,想了许久后才说“想去”,然后慢慢的向墙角靠了过去。志愿者倪文说,“当时,这个小女孩的种种作答和缓缓向墙角移动的动作深深地触动到了我,我感觉我也许问的问题‘伤害’到了她”。通过心理辅导,志愿者慢慢了解到女孩犹豫以及退缩的原因,她知道父母工作不易,因为贫穷,父母没有足够的钱供她在城市里读书,更没有时间去照料到城里读书的她,所以即便想去也不能去。她说,“我要好好学习,这样以后就可以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了。”

再多梦想不敌当下穷困

志愿者来到城关镇果寨村,调研到一个姓吴的小女孩,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陪在身边,性格比较内向。在与志愿者访谈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她基本不会主动说话,回答调研的问题时大都只是以点头或是保持沉默来应对。当志愿者问她有什么梦想时,她沉默了很久,一边拨弄手指,一边很低声气的说道,“没有什么梦想,想再多也感觉只是多想”。消极的她认为,只有走一天算一天才是最为踏实的生活,再多的梦想不敌当前的穷困。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让她缺乏亲情关怀和心理疏导,没有父母正确的指引、希望的鼓励和认可的赞许,只能任凭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思想难免消极。

团队负责人周雅兰告诉记者,“该实践团队将根据调研的数据和走访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并将报告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向当地政府部门书写建议信,以一个大学生的视角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为改善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尽一份绵薄之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