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发文公布了湖北省高校进入省一流专业立项建设名单,武昌理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赫然在列,喜获“湖北省一流专业立项建设”荣誉,同时还被湖北省教育厅向国家教育部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立项建设点!
这个名单一经推出,在湖北省高校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吸引了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目光。这个消息对于武昌理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喜讯,而对于生物工程专业来说,则是一次推动该专业向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契机。
“学校始终把学科专业建设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打造重点学科、建设一流专业是我校进行人才培养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生命线,更是学校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能够有力促进学校向‘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步伐。”党委书记汪继平如是说。
云梯登高,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厚植专业底蕴
专业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强调2019年至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这一举措的实施,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场专业建设的“质量革命”,标志着我国本科专业建设已由原来的跟跑,转向在部分领域并跑、领跑的新局面。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校哪些专业具备并跑、领跑实力?哪些专业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学校“一流本科专业”的遴选建设问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通过多轮深入调研、积极研讨和科学评估等,学校对全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一轮全覆盖大梳理。其中,生物工程专业成绩尤为亮眼,成为近几年我校建设成效较为突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优势专业之一。
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于 2003 年,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生物工程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成为全省同类高校中同一学科领域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同年,该专业还被省教育厅纳入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2014年9月,该专业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这是湖北民办高校首批硕士研究生,形成了分子诊断试剂研发、考研录取率高及高质量就业的人才培养特色;2016年,该专业获批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经过周期性的建设,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水平不断完善提升,就目前学校整体建设情况来看,该专业无疑具备了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硬实力。
实力达到了,机遇更要抓牢。对于“省一流本科专业”的立项建设工作,生命科学学院领导更是将其放在了学院的“头等大事”在抓。学院牵头成立由特聘教授、院领导班子、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双万计划”建设专班。专班成立以来,学院先后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周密部署、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明确方向,形成了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和实施方案。通过扎实细致的梳理整合工作,近日,终于成功申报并获批了生物工程专业“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为了将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配套下拨了生物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经费。学院籍此为契机,拟进一步聚焦生物制药学科方向做大做强,进一步巩固突出生物制剂、生物检测、基因筛查等专业方向,推进深化平台育人特色,强化产学研一条龙建设,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院长崔海容教授作为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更是牵头负责了本次“省一流本科专业”立项建设工作,他感慨地说:“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布局中,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我们在进行生物工程‘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既要立足专业现有的基础、特色、平台和资源条件,更要突出专业的前瞻性、前沿性、创新性和时代性。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定位精准,特色优势明显,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显著。毕业生培养质量高,用人单位评价好,专业建设和改革主要思路清楚,举措务实,从而赢得专家的认可。”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通过“一流专业”构建“一流课程”
梅南山上,一堂特殊的户外课正在进行着。
“大家看,这个是天南星,它块茎呈扁球形。”来自生物工程系的教师张国斌正指着一株绿色的植物,向身边的生物工程专业同学们介绍道。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了解课本上一些植物的特征,张老师这一天特地将课堂从教学楼移到了学校的梅南山上。这堂“走出去”的户外课,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大家跟随张老师的步伐,紧围在他的身旁,目光一直锁定在他所指的植物上。
在梅南山上,他教学生们认识了卷柏、侧柏、何首乌、紫荆花、樟树等植物及其作用。张国斌表示:“虽然这些植物的图片也能够利用PPT展示给同学,但是在现实中让大家近距离的接触,会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生物工程专业中,老师们针对专业课的不同特色,开展各种个性化教学,这是生物工程专业团队通过专业力量努力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缩影。
“学期初讲过的理论内容等到做实验的时候学生已经印象模糊,在上实验课的时候,老师还得花大量时间导入理论内容,才能开始本次实验的操作,这不利于课时的充分利用。”这是我校生物工程系主任代建丽老师在给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细胞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时,经常会碰到的一个教学难题。不仅代老师会遇到这样的难题,该系很多老师同样也遇到过类似难题。
建“一流专业”必须要有“一流课程”,课程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为了破解专业课程上的教学难题,代建丽主任每两个星期都会组织召开一次教研室活动,将全系老师聚在一起交流研讨,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每期活动主题会提前在系群里发布,每次活动会安排一位老师做主题发言,全体老师将围绕主题各抒己见。活动主题涉及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教研课题申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学生科研指导等多个方面。老师们在集思广益中,提高了专业团队的凝聚力,破解了专业课程的教学难题;在交流研讨,促进了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实现了学科专业的创新发展。
在一次教研室活动中,针对前面案例提到的难题,代主任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下破题之道: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实验课的授课时间,让实验和理论“并排走”。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相关知识点上有意留下悬念,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实验中寻找答案。
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该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如老师在讲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时,学生们很容易混淆它们的特征,通过及时做“细胞凋亡现象的观察”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主动发现问题。学生们和老师在探讨或自己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既定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以本为本、植根课程”,学院除了要求生物工程专业老师要严格把关课程相关环节与要素,强化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创新外,学院还强调要不断加强该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的建设力度,确保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落实。2010年,该院《分子生物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精品课程教材出版,《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出版。这些都是生物工程专业团队积极完善该专业配套教学资源的成效。
春色满园,人才济济,用“一流专业”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卡”
评价一所高校专业建设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一直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关键点在大做文章。
2019年9月10日,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决赛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我校生物工程专业3名学生载誉而归,共摘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其中,生物工程1701班胡杨和李迪分别斩获植物学组二等奖和动物学组三等奖,生物工程1801班王昊宇荣获微生物学组二等奖。王昊宇更是微生物学组决赛获奖名单中唯一的2018级学生。
生物工程系老师赵钊博士是王昊宇这次大赛的指导老师,他说:“王昊宇对科研的兴趣很浓厚,大一没多久他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跟着老师一起做课题。这次生物实验技能初赛和决赛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和他一起比赛的选手大多比他高一级或两级,他能获得这个奖项,一方面离不开他平时的努力,另一方面更说明学校完善的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等资源给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一流人才”,学院近年来加快了修订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脚步。最终,学校确定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基因诊断、产品制备、生产管理、分析检测和市场营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成绩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证明。除2019年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外,此前我校学子参加的每届湖北省生物工程技能大赛成绩也都名列前茅,在国家与省级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均有斩获。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学生考研率更是高达62.1%,近三年较多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985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多人直接考取硕博连读,其中10名学生已获取北京大学等高校博士学位,出国留学人员比例达7%。
来自生物工程系2010届校友祝海川,是我校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现为哈佛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白血病肿瘤干细胞研究。他曾协助导师撰写基金并成功申请Bayer科研协助基金2项、启东-北京大学产学研基金1项、干细胞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科重点项目2项。他曾获得2013年首届研究生国家奖学、2013年湖北大学优秀毕业、2010年武昌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只有把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条件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集成到专业建设这个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扎实,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能实现。”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崔海容教授说。
校企对接,产教融合,借助专业力量深化协同育人新格局
目前,生物工程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就业困难并不是培养人才数量的绝对过剩,而是培养的人才并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求,企业培养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就业相对困难。
为了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加强与企业、行业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学院将产学研融合作为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切实付诸实施,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2014年9月,我校联合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展了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学位计划项目,成为湖北省最早开展此项目的民办高校。截至目前,该项目共招收五届硕士研究生,已有三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首届4名硕士研究生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或取得了发明专利,培养成效显著。
2016年9月,我校与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共建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培养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抢手人才。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认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真正实现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018年9月,生物工程1501班15名学生到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公司进行为期2周的生产实习。在实习中,学生全部采取顶岗方式进行,每名同学都从事了具体工作,了解了药品的生产、检验、管理等流程。公司还派出了公司经理、人事专员参与指导学生实习,每名学生都安排了指导教师。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生命科学学院真正做到了“走出去、请进来”,让生物工程专业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对该院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合作过程中,学院根据专业特色积极寻求校企人才培养利益上的共同点,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院还充分发挥人才、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等各方面优势,主动贴近、融合、服务企业,既锻炼了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真正实现了“校、企、师、生”的互利互赢。
加强专业建设对武昌理工学院来说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如今,在全面振兴我校本科教育的前提下,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打造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的集结号已正式吹响。(作者:张蕾 陈宇飞 徐静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