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春伊始,本是齐家欢庆的日子。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新年,意义却变得不同。一场名叫“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战役正悄然打响,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无数医护人员离开了温暖的家和家人,义无反顾冲在了抗疫“最前线”。这其中,有这样一群来自武昌理工学院护理学专业的师生、校友,他们不忘医者初心,牢记责任担当,以一身白衣,逆行守卫,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把无数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因为有他们在,这个冬日才会逾越。
为适应国家卫生保健事业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武昌理工学院于2004年开设了护理学专业。前行中迈出的一个个坚实步伐,见证着专业的过去,也伸展向未来:2004年首批护理学本科生正式招生;2016年该专业被确定为校级特色专业;2017年学院建立省级护理实践教学中心,同年获得省教育厅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资金支持;2019年临床护理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创新,护理学专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崭新态势,专业特色优势凸显,平台建设日臻完善,学子综合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成功校友大量涌现。
护理学专业学子们在抗疫前线奋战
主动请缨支援抗疫前线,用专业和爱生动诠释护理文化新内涵
我本平凡,为生命而战;逆光而来,行可行之事!在赶赴武汉金银潭医院之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士张梦茹才恢复上班两周,此前她失去了腹中7个月的胎儿。1月初,在医院征集随时需要上“不明原因肺炎”前线的志愿者时,她瞒着父母毅然报了名,而这一干就是25天,这次的特殊经历,让张梦茹从失去宝宝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她变得坚强和豁达。
张梦茹是我校护理学院2016届护理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进入武大中南医院护瘤科成为一名护士。作为第一批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张梦茹1月6日就到金银潭医院上班。她说:“那时,我确实还没有从失去宝宝的悲伤中走出来,但我还是报了名,比起科里年长的护士,我的负担少,比起科里年轻护士,我的经验又丰富一些。”
顾不得心中的悲痛,张梦茹迅速投入工作。在金银潭期间,张梦茹每天都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病区一线穿梭,对于她来说在病房的每一秒都无比珍贵,无论是打针、送药、量体温、喂饭再到操作各大仪器,她通常都是大喘着气去完成这些的。金银潭医院的病房里总是满满当当的,她们一个班需要有5个护士进到隔离区去对病人进行治疗以及护理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的重症病人不能自理则需要护士帮忙进食,只要他们能吃,她们就一口一口喂下去,因为她们知道这样可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力,帮助病人尽快恢复。
“我所在的病房没有病人病重去世,但看到新闻里报的死亡数字,我突然感到好无助,因为那些染病的人,他们所遭遇的痛苦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得多。”在这25天的历程里,张梦茹变得感性起来,更能体会病人的痛苦,更能理解他们,宽容他们。
张梦茹所在班级的素质导师辜海兵说:“她是我校护理学1203班的学生,在校期间一直表现优异,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经常参加志愿服务,并多次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还没毕业她就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提前录用。在担任护士期间,她热爱工作、坚守岗位、乐于助人,对患者耐心细致,受到患者和家属好评。”
在抗击疫情的路上,像张梦茹这般专业功底扎实的我校护理学专业“白衣逆行者”不胜枚举。例如,护理学专业2006级校友胡龙霞是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一名护士党员,临床工作经验丰富,去年曾作为志愿者参加了世界军人运动会军运村医疗卫生中心感染科医疗保障工作,今年她再次主动请缨,剪掉一头美丽秀发,火速驰援抗疫一线;护理学专业2006级校友王曼在武汉同济医院工作,因接触新冠肺炎病人而被隔离,隔离期一结束她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护理学专业2011级校友高小雅也是武汉同济医院的护士,她主动报名到发热门诊前线支援;陈奕是护理学专业2010级校友,工作在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4号借调到疫情最严重的金银潭医院,一直在一线工作;周娜娜是该专业2019届学子,去年刚毕业就成为了武汉市中心医院一名护士,这次疫情中她一直坚守在重症医学科照顾病人……疫情面前,他们是合力向前冲锋的“无畏战士”;病人面前,他们是带来信心与希望的“白衣天使”。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武昌理工护理学专业毕业生。
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蒋国华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是我校护理人才培养的大检阅与试金石,给我院带来了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以上同学作为我校护理学专业的优秀校友代表,这次疫情中,他们怀着悲痛,深入一线,救死扶伤,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学院师生中广泛传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用专业和爱生动诠释了护理文化的新内涵,彰显了当代青年的担当本色,为我院学子做出了积极表率。”
护理学专业将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搬到医院
将课堂搬到医院,积极构建“医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从我校护理学专业“走出来”的护理人之所以能尽快贴合临床,全赖于该专业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厚基础、强素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医教协同”育人模式,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行业。
2019年9月30日,我校护理学专业2019级全体新生身着护士制服,整齐列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武汉同济医院各个科室实践学习,实地体验未来职业。“能够在入学之初就到医院学习参观,让我感到既新奇又兴奋。”护理学1904班学生李珍说,这次生动的入学教育让她对护士这个职业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希望自己今后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通过参观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深入科室观摩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护理职业理想和信念。”护理学系主任张志霞表示,这是为了帮助新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并尽快融入到专业学习中。
“这是护理学院首次将参观医院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也是学院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六个共同’实践育人模式的一项创新举措。”护理学院副院长陈红梅介绍道,“医教协同、六个共同”是近年来该院探索创立的一个实践育人新模式,是指学院和医院双方在护理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改革、科研平台建设、医疗技术服务等方面积极互动、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课程建设、共同师资培养、共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共同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管理。
护理学专业自开办以来,就与武汉多所三甲医院形成合作,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现如今,该专业合作育人的道路越走越宽,学院已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武汉市中心医院等24家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推行实习就业一体化管理,为学生的临床实习、见习与就业搭建了良好平台。
除此之外,该专业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践行“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与QS世界大学排名第31位的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助产与护理联合学院、韩国水原大学、韩国水原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与澳门镜湖护理学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让该专业学生拥有了多渠道出国游学、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护理学专业也做了大量创新性尝试。该专业与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等开展合作,将“医教协同”的合作计划延伸到服务社会的层面。从2019年开始,由该院党总支书记蒋国华牵头,选派多名护理学专业优秀学子组成帮扶小队,加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时光课堂”的志愿帮扶活动中来,每周去医院帮扶烧伤患儿。为了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学院还申请了为期两年的“烧伤儿童结对帮扶”项目。该项目已成功入选2019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积极发挥专业与护理优势,建立结对帮扶计划,有利于加强学子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能服务于社会。”蒋国华如是说。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有关企业支持的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我校护理学院副院长陈红梅主持的《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护理师资培训》项目成功获批。该项目的立项,使护理学专业在应用型师资培养机制方向上也有了新的探索,陈红梅激动地表示:“该项目的获批表示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的方针将进一步得到深化与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产学合作模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对护理学专业产学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起到更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护理学专业学子们在学校高仿真模拟实训室中进行实践操作
把医护人员请进课堂,团队作战共同“锤炼”护理“金课”
“对于静脉输液,护士的主要职责是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监测输液过程以及输液完毕的处理……”在我校护理学院203教室里,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王婷护士长正在为护理学专业学生们进行手把手教学,她一边给同学们讲解为病人输液时的理论知识,一边在仿真病人模型上娴熟地做着动作示范。
“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査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对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抢救时可例外。”在教学过程中,王婷护士长不断提醒同学该操作的注意事项,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纠正与指导。
护理学1904班张红晓同学表示:“给我们专业上课的老师很多都是‘双师双能型’,他们不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扎实,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很过硬。有些老师既是学校的教师,也是医院里的护士长或者主任。他们给我们上课,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掌握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今后上岗、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护理学专业充分发挥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协同育人的优势,通过校医共建、校企共建等方式,不断丰富办学资源,推进“金课”建设步伐。除王婷护士长外,该专业还多次邀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孙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刘义兰、湖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蔡忠香教授等多位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三甲医院护理学有关专家莅临学院授课、讲学,他们在指导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也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临床上最新的实践经验与知识。
除了瞄准校外医护人员来校授课外,护理学专业还将目光聚焦到校内,依托专业现有的优质教师资源,采用“团队授课”的方式,不断打磨每一门护理学“金课”。将高水平师资转化成为高水平课堂,已成为该专业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共识。
“我们的《基础护理学》课程现有4位老师在教,每位老师经验都很丰富。”护理学1801班陈澳同学表示,“我觉得这种授课方式非常好,能从不同老师身上吸取到不同的东西。特别是遇到某一疑问时,我可以得到多位老师、多个角度的解答,不仅学到的知识变丰富了,而且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了。”
“《基础护理学》这本书是护理人都知道的‘大部头’,不仅章节众多,而且内容繁杂,备起课来很耗时间,现在采用教师团队授课的教学方法,每位老师只需要负责4个左右的章节,所耗费的精力少了,老师们也能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所教授的章节上,使课程教得更具体、深入。”系主任张志霞认为,从单一教师授课转变为团队授课,这门课程更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和临床思维的培养,从原来的关注“教”转向关注“学”,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不仅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还成功入选为省级精品课程。
团队授课能够顺利开展,还要基于护理学专业教师的“硬质量”和“高水平”。近几年,护理学专业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引进工作,逐步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兼具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优质教师队伍。目前,该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二,专业课教师多数来自三甲医院,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课程设置上,护理学专业更是加大了学生实践课比例,目前该专业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课程占比已达1:1。在临床实践上,学生不仅需要经过40周的临床实习,而且在正式实习前每年还有多次医院见习安排,帮助学生巩固与延伸所学理论知识,各项创新举措都剑指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打造高仿真模拟教学环境,促进护理人才供需无缝衔接
“V1放在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放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在V2和V4连线中间,V4在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在宽敞明亮的健康评估仿真实训室中,一堂《健康评估》实训课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十几名身着洁白整齐护士服的“护士们”围绕一台智能化心肺检查模型目不转睛地看着。在这台模拟人身上,系主任张志霞正将红黄绿等不同颜色的电极吸球放在“患者”胸前的特定位置。
“在描记心电图前,让病人先休息数分钟,对初次做心电图的病人要事先解释清楚,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及精神紧张。”张志霞边演示边提醒着同学们在为病人做心电图时的注意事项。
“昨天才学了心电图基础知识,今天就可以在模拟人身上操作,真是太方便了!”护理学1802班孙俪倩兴奋地说:“本来我还对不同导联的放置有所困惑,今天一实训马上就弄明白了。”
在健康评估仿真实训室中,各种临床医疗器械齐全,实训室布局和医院里看到的真实场景完全一致,智能化心肺检查和腹部检查模型、心肺听诊触诊等仪器发挥了巨大作用。“模拟教学能够模拟真实临床场景,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以及临床应变能力的培养。”张志霞说。
类似这样可供护理学专业师生使用的实训室在学院里还有很多。2017年,学院对原有实践教学中心进行了全面改造、提档升级。在建设过程中,学院主动邀请同济医院、中南医院等有关护理专家对中心建设规划与建设平面布局建言献策,力求学院实训环境能与医院临床更贴近。目前,该院按照医院实际情景布局,已建成急危重症高仿真模拟实训室、健康评估仿真实训室、基础护理实训室、外科护理实训室、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等设备先进、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实训室,配备有SimMan3G高仿真模拟人、智能化心肺腹部检查仿真模型、数字人解剖系统、进口CPR模型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建立了交互式多媒体互动实践教学系统,较好地满足了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的需要。
2019年12月2日,袁芳教授就带领着15名护理学专业学生在该院101教室,组织了一场“COPD病人的护理”教学查房,依托实训室模拟病房真实场景,将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搬”到了护理课堂。
“李阿姨,请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不太好啊,时不时地咳嗽,早上还咳痰了。”
“觉得呼吸顺畅吗?”
“不顺畅,而且越呼吸越困难。”
“还有其他症状吗?”
“还有胸闷、没有力气、食欲下降、体重也减轻了……”
上述看似是护士在对病人进行查房时的场景对话,其实是护理学1701班的周润和刘鑫在进行床边护理评估。同学们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真实模拟了病房场景,对护理措施中的理论知识点进行了提问和解答,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护理学院副院长陈红梅对运用模拟实训室开展教学高度赞赏:“学院配以现代化、智能化的护理高仿真设备,最大可能地形成与临床护理工作环境高度相近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一进入实验中心,就自然地接受护理职业和人文氛围的熏陶,能够在‘真实’的临床护理环境中面对‘真实’的患者,感受到护士工作的真实环境与气氛,并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从职业化角度出发,像对待真实患者一样地对待高仿真设备。”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护理学专业的临床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有明显提升。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因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实践技术,还没毕业就被各大医院提前聘用,实现了学校和医院供需之间无缝衔接,真正做到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孔婵是2010届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品学兼优,是年级“佼佼者”,后来成功考取武汉大学护理学研究生,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士长。孔婵现在还很怀念在学校学习的日子:“理论知识是我们实习实践的基础,实习操作帮助我们提高专业技能,这些都是工作能力的基础,感谢老师们在这些方面的注重与培养,才使我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
像孔婵这样尝到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花香果甜”的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为自身赢得较高职场起点的同时,也为学院擦亮了就业这块招牌。近年来,我校护理学专业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也高达100%。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近十年就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了3730余名护理专业毕业生,其中近两千人就职于国内三甲医院,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省内就业,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
黄召慧和高刘靖均是我校2019届护理学专业毕业生,他们都因在实习期间表现优异,一毕业就分别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录用。“通过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提高了我的临床经验,这为我在工作中顺利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就是学院‘医教协同’育人模式成果的有效例证。”黄召慧感慨道。
“我校护理学专业这张名片已得到了湖北省乃至全国很多地区三级甲等医疗卫生机构的高度认可。下一步,该专业一定要凭借自身实力,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育人模式,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和实习基地医院建设,力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更为密切,实训环境与医院临床更为贴近,培养出更多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对于我校护理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杨和平院长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