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社见习记者 宋子羚 报道
《自在 独行》一书是贾平凹先生四十年的散文精选,这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个贾平凹先生的独行世界,每个孤独的行路人的精神世界。这本书是写给生命的行者的,“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孤独地走向未来,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孤独的,我们只身一人赤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一天一天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长着,我们或许看似并不孤独,但其实是习惯了孤独,这就像是双生一起成长互相陪伴着。孤独不仅仅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更深层面的是无知己,不被理解……“圣贤庸行,大人小心”这八字平凹先生于文中提出并对此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尘世,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走向孤独的人难以接受怜悯和同情。
这短短八个字看似简单但要真正领悟又谈何容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现阶段浅薄的知识和认知使我对其真正的含义理解尚浅。“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出自《格言联璧》“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大意为行平常事,处事小心谨慎,通达人情事故,切实思考不驰于空想。我们现世的人们从来都不是完全孤立的个体,都或多或少的与现实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数的羁绊、无限的牵挂……还有许许多多斩不断也理不清。我们已然存在于这世上,我们或许心怀大志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不想融入这芸芸众生,不想随大流亦步亦趋最终被浪潮所吞噬,总是认为自己被束缚于一方小小天地,无可奈何的卷入了世俗的风暴之中迷失了自我且渐渐心生厌倦,我想这可能是正常的且是无可避免的。要想有一番作为就需要积极的入世抓住任何能大展拳脚的机会,但也要适可而止及时抽离,进退自如,抓住那根心中牵引线,紧紧拽住,就算偏离了航线卷入了漩涡,也依旧能找到那条路那条回家的路,抵达那片纯净的心灵休憩之所。
我们时常困惑因琐事而困惑,我们时常迷茫因不晓前路而迷茫,我们时常空虚因无所得无所为而空虚,我以为那就去看书吧,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自在行于天地之间,倘若行为受限那便最大限度地扩张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枯木残柳中寻找别样趣味,于黑白幕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抹亮色。看人,在街头或者地铁口看着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人的脑袋如开水锅冒出的水泡,咕噜咕噜地全涌上来”无论他们是谁,科学家、艺术家、教师还是其他,或者终将会成为什么,这都显得不那么重要,此刻他们只是芸芸众生,只是这千万大军中的一员,众生芸芸每个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似乎都被抹平了,此时也许会说不过如此嘛。确实不过如此,这也正是贾平凹先生所教给我们的“在街头上看一回人的风景,犹如读一本历史,一本哲学,你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那么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了,不会为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静看一朵花的盛开,一束阳光的倾泻。宽恕自己,自我解脱,生活的枷锁过于沉重,枷锁上面布满了锈迹与暗红的血痕,滴答滴答每一分一秒都直直的压得人喘不过气,弯曲的腰背愈发弯曲,下盘逐渐不稳左右摇晃着,脚步虚浮双目无神,血丝变为填充物充斥其中。这都是人们自己一手造成的,自己一步一步将自身拉进痛苦的深渊,愈坠愈深,其实只是用一块遮光布将自我紧紧裹住,用黑暗封闭自我罢了,想象自己被囚禁被铁链缠绕,无数次发出怒吼无法挣脱无人回应,此时我们要学会放松让自己的念想逐渐弱化,允许自己让阳光走进你的小小世界允许自己逃离炼狱,慢慢的轻轻的掀开那遮光布的一角,实现自我救赎,自我解放,学会放下懂得宽释。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
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
贾平凹先生说“人生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我希望我的这一生能做到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