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大通社见习记者 周辰奕
小时候,总希望知识可以化作一片面包,我只需吃下,就可以拥有无尽的知识。不用苦苦背书,做题,挑灯夜战。长大后,每一次考试前的紧张都让我手足无措,恨不得将知识化为神奇的药水,一饮而尽便能运筹帷幄。但是,静下心来搞懂一道数学题,正视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后做出自己以前甚至连看都看不懂的难题,微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原来我也可以。而这种自豪感也在促使着我更加努力学习,遇到更好的自己。我理解的成功,不是获奖无数,不是名列前茅,而是你能否真正享受每一次努力的过程。
一个人精神的富足来源于知识的沉淀。然而,随着高层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人却越来越焦虑。无疑是知识的摄取方式出现了问题。我们返观人生历程,大大小小的考试测验,都需要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然而它们大多数是被迫吸收于家长的督促,老师的监督和社会的压力之下的。一旦我们有了真正独立的生活空间,这些知识便会被弃之脑后。物欲奔流的现下,已经撰写好大学成功规划书的我们,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在奔赴的道路上内化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王小波有言:“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当你不再是为某一个目的,而是为了增添自我的幸福感而学习时,这些知识才真正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诗词古文,你读到的不再是重点词的意思,而是文人墨客千百年温度不减的喜怒哀乐,是睿智与宁静。你学习英文口语,不再是为了听力作文能拿多少分,而是感受并学习另一种文化的韵味,它们能在你身上体现一种非凡的气态。
诚然,人各有不同,有人在为房价物价上涨而忧虑的同时,有人独居一隅,抽出并不富裕的时间来欣赏一本好书。生活不易,但你对知识的态度的可以改变,它们像维C丰富的蔬果,毕竟人活着,不能只靠面包和药丸度日。我认为,在大一上的这段时间,除了每周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在班级早晚自习读书作业的氛围中,在商院各大活动的参与中,我找到了一些属于自己内化学习的方法。课前预习思考并设问,课中积极发问,课后及时复习反馈,课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而思则化,发问这一举动,在学习知识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颇为重要的作用。
发问是好奇心的体现,当我们以好奇之心去探索知识,求索真理,我们便能处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将研究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问。发问是进步的契机。当我们有所疑问,便会有所查阅、有所思索、有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我们能够在和别人的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驰而缓行,尚也前行,最后总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这些都是发问给我带来的益处,明朝大学问家陈献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对于一个求知和好学的人来说,善于发问是必要的,正如清朝文学家刘开在《问说》中所说的:“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
最后我想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可,不必作秀于人。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习其实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之学习,学习之创造,吸收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且能输出变现才是最终目的。愿同学们都能寻己所往,将星空收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