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2002张艺朦
2020年6月16日,《隐秘的角落》首日开播,便因严谨的剧情和演员出色的演绎被网友纷纷点赞。收官时,“童话”与“现实”的双结局,更是引发了讨论热潮,推动了它的进一步出圈。
《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推理小说《坏小孩》,讲述了沿海小城的三个孩子无意拍摄记录了一次谋杀,并由此展开冒险的故事。它选择以细节串联起剧情,用闪烁的慢镜头搭配被戏称为“人间阴乐”的bgm暗示角色的内心变化,恰是“隐秘”的生动写照。人性中的恶从何来?该剧借儿童的视角,将恶的“扎根”与“生发”的过程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朱朝阳是剧中的主角,他是成绩优异的完美学生,也是父母离异、不善交际的孤僻孩子。校园欺凌、母亲强烈的控制欲、父亲的疏于照料和妹妹的骄横无理······这些共同构成了他的成长环境:压迫、窒息、毫无人情。恶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他心中隐秘的角落。后来,一个契机促成他做出了恶的选择:妹妹朱晶晶意外坠楼,挂在了窗沿上,他或许袖手旁观,或许上前推了一把,最终使妹妹死去。事后朱朝阳选择隐瞒,在接踵而至的种种事件、层层恶意下,他心中的恶成长为参天大树,一切天时地利人和:云淡风轻地借刀杀人、面不改色地对警察撒谎,将自己塑造得清白无辜。他最终脱罪,带着满手鲜血安然如常地生活在社会中。能够想象吗?与人群中你我擦肩而过的陌路人,可能就是凝视深渊的魔鬼。
恶的扎根与生发,其实大多是从承受不义到行不义的转变。除了极少数天生容易犯罪的人,后天环境的磋磨是诱发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从孩提时就没有接触过正规教育、缺乏足够的关心与关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中国犯罪率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分配不公必然会引起许多社会成员的不满,使其产生巨大的被剥夺感;同时收入的不足会使得他们生活窘迫,很容易产生犯罪心理,
从而引发犯罪。
为什么要分析犯罪的原因?为了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并非给罪犯洗白。我很同意在天海佑希饰演的《金牌女王》中的台词,“即便是被塞进同样的环境,即便遭遇更残酷的命运,有些人也绝不会犯罪,绝不会去伤害、欺骗、抢劫、杀害他人。会那么轻易地剥夺他人尊严的人,他心琴的弦早就一根不剩了。”悲惨的经历不能成为脱罪的借口,只有制裁罪犯才能告慰受害者的血泪,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是报应主义的合理之处。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减少社会环境中的差异与不平等、暴力与歧视,来遏制和预防一些人心中即将破土而出的恶的种子,
这难道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吗?
“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邪恶,更加可怕。”
人会臆想,会猜疑,会嫉妒,会被耀眼的光芒灼烧,会被沉郁的暗色吸引,会察觉或猜测对方是否存有恶意、是否始终如一。我们要坦然接受内心中幽暗的存在,不去试探,不去激化,让它永远沉落于隐秘的角落。因为人心中同样有光明的一面,它饱含对美好的期待、理想的追求、自我的约束,当恶意浮现时,我们总会用道德进行自律。而道德感,便是人与禽兽的最大区别之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由仁义行”,如果没有道德,那么人也就与禽兽无异了。
最后,我想把罗翔老师的几句话送给大家:当你觉得这个世界有大量的不正义,那么一定有与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叫做正义。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正义,那么,说它不正义就毫无意义。我们正是因为相信于此,才会去不断的追寻正义,
虽然这个追寻是渐进的,但是我们永远不灰心,不疲倦,我们尽力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