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苗鲁勇(左)与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合影
中南在线12月23日讯(大通社记者 尹睿仪 付佳敏 报道)从一个普通高校的专科生,到中央电视台知名栏目的主编,他用了十年时间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就是武昌理工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证券与期货专业2001级校友苗鲁勇,现担任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世界电影回顾》等节目总监兼主编。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讲述了毕业后的故事。
感谢三位恩师 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回想起大学生活,苗鲁勇表示最想感谢的是曾经给他提供过很多帮助的三位老师。第一位是曾经担任他导师的毕东岭教授,军人出身的毕教授工作作风非常严谨,这给苗鲁勇日后的言行带来了很大影响,并不断开拓了他对于学习的思路。第二位是对他学生会工作给予全力支持的林娟老师,林老师支持他改组社团部三级制度,最终在各学院以及她的支持下,苗鲁勇主张成立“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的提议得到了落实。第三位是对他社团活动给予积极帮助的高琼老师,回忆起当时的社团生活,苗鲁勇说:“高琼老师是能成为朋友的老师,我作为第一任社团联合会负责人,每次都要负责社团成立的宣布工作,而每次高老师都会亲自到场给学院新成立的社团加油打气,这一点让我很受感动。”
谈及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苗鲁勇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上大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学习,同学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选修课,为自己的将来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说到自己,苗鲁勇则感慨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对传媒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所以在大学期间就积极地加入了校报记者团和校广播台,因为只有切身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
追随兴趣调整方向 熬夜学习编导知识
苗鲁勇最开始读的是专科,专业方向为证券与期货专业,后来他考取了武汉科技大学的本科,改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毕业后他的就业方向却选择了去传媒领域。
谈及为什么会对传媒领域这么感兴趣?苗鲁勇坦言,那是因为在高中毕业前夕,得知班上有同学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编导专业,“编导”在当时是个时髦词,他对这个词既感到陌生又充满了好奇。大学期间,他曾分别担任过校报记者团记者和校广播台主持人的工作,在做这些工作期间,也认识并体验到了“传媒”的魅力。而他自称自己天生对数字不太敏感,虽然在本科阶段做网上模拟国际贸易交易行业操作时曾获得过第二名的好成绩,但他还是坚信自己的兴趣所在还是传媒领域。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在本科毕业前夕,参加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主持人选拔,通过面试、初试、笔试、复试、比赛等五个环节,他以总分89.5分的成绩位列男生组第三,虽然最终录取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他认为至少证明了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毕业后他来到北京,并在央视获得了一份工作的机会。因为是初次接触电视的呈现方式,苗鲁勇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电视呈现是立体的,需要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元素结合,而主导这些的人被称为“编导”,那时候他才对高中时期那位报考编导专业的同学有了专业上的认知。电视节目的生产方式相对于文字和音频来说流程复杂,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没有人会主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他只能配合其他编导熬夜学习。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种种细节,苗鲁勇仍然觉得那是一段很艰难的岁月。
认真规划未来 从“门外汉”到栏目主编
苗鲁勇曾经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四次规划。第一次是央视的《天网》和后来的《走遍中国》节目,从一个“门外汉”到了解电视节目运作和流程,并能够独立的参与到节目中,这个过程他花了两年的时间。第二次是凤凰卫视的《大政商道》,这个节目相对他来说与大学所学的专业沾一点边,所涉及到的问题相对更有针对性,这是他努力学习和快速积累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走遍了全国除西藏、云南、河南之外的所有省份,在国际上也差不多集满了一本护照,这个过程让他从一个新手变成了资深编导。第三次是香港的《大公报》和《大公网》,因为职务上有所要求,所以他选择了具有网络媒体特性的工作,这让他自己不至于框定在传统媒体之中,在这里他作为网站视频的第一负责人搭建了专门的视频频道、访谈频道,并参与了“两会”报道,从制作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突破,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第四次是现在央视电影频道的《世界电影之旅》这个节目,这个节目的首播是2002年,当时的他正在上大二,他曾经通过这个节目了解到了很多国外的电影,现在作为这个节目的管理者,他对这个节目心存敬畏,他希望这个节目能在他的手中发光发热。随着该节目质量的不断提升,节目内容也更加切合受众需求,在他的管理下,目前该节目的总体排名上升了20位,收视率也翻了一倍。
谈及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时,苗鲁勇说:“我就是按照自己的规划去进行,每一次的转变都会权衡平台与所需,不会因为物质性的因素去改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