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学院魅力人物候选人——王晴慧
推荐理由:武汉天虞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创始人以及法定代表人,现任校青年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主席。带头创业,以第一负责人申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同时以第一负责人申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2024国创赛省银1项、2024国创赛省铜1项、2024挑战杯省银1想、2024“我梦见-楚天创客”省铜、2024三创赛最佳创意奖、2023服务外包国家级二等奖、2023“我梦见-楚天创客”省铜、2023三创赛省级三等奖等创新创业赛事荣誉国家级1项、省级11项、校级16项。创立“翼勘迅安”中浅层地热能勘探服务品牌,形式新颖发展态势良好。24年成立公司,目前营收总额突破320万元,项目成功申请九项地质研发型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爱心都扶,王晴慧牵头开展公益活动4场,受到各级政府感谢。积极参与校内外志愿者服务共计50余次,服务时长超300小时,多次获社区感谢信并获优秀青年志愿者标兵荣誉称号。

王晴慧,武昌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2级本科生,现任武汉天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法定代表人。这家公司以“无人机热成像+地热勘探”为核心业务,专注于中浅层地热能的智能化勘测服务,通过外包的无人机搭载自主研发的红外测温仪、超声岩石取样装置等设备,为小型旅游企业、地热能开发一体化企业、油气公司等客户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地热能前期勘测数据报告,推动地热能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
在校期间,她以第一负责人身份成功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1项,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成为同龄人中的创新创业典范。
大一时,王晴慧在一次针对温泉企业的市场调研中偶然踏入地热能勘探领域。她发现,传统人工勘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5000亩地热田勘测往往需要3个月时间、百万元级成本,且高温高压、地形复杂等环境因素严重威胁勘测人员安全。这些痛点让她意识到,传统人工勘测模式已成为地热能开发的“拦路虎”,而技术革新是突破行业瓶颈的关键。 带着解决问题的决心,王晴慧开始探索新的勘探技术。
最初,她考虑过卫星遥感技术,但发现其分辨率仅50-100米,无法精准定位浅层地热异常点;尝试引入地面物探设备,又因山区地形限制,设备运输成本占比达40%且效率低下而放弃这个想法。在一次参加无人机社团活动中,她注意到无人机具有轻便、迅捷、可覆盖复杂地形等特点,突发奇想:若为无人机搭载检测设备,能否突破传统勘探的空间限制?这个灵感成为项目的起点。
于是2023年,王晴慧联合地球物理、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同学组建项目团队,开启中浅层地热能勘探实践。
初期探索阶段,团队走访湖北、江西等地33家能源企业,整理出217条需求痛点,并开展127次实验室小型模拟实验,查阅192份国内外文献,组织数十次技术研讨会,逐步明确“无人机+热成像+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路线。
产品研发阶段,团队遭遇了“至暗时刻”:无人机红外检测系统稳定性差,传感器在高温环境下频繁失灵,实验失败超2000次。面对困境,他们迎难直上,累计输出数万行代码优化算法,对传感器进行数十次拆解重组,历经6次产品迭代、375次实地试验,最终研发出耐高温、误差率低于0.5%的检测系统,同时攻克数据处理、图像识别等关键技术,将勘测效率提升至传统人工的8-10倍。
随着技术逐步成熟,项目进入落地阶段。团队与湖北京山、应城温泉等企业合作,累计勘探地热面积超3000亩,为合作企业节约勘探成本280万元。其中,在湖北京山项目中,团队通过精准定位3处地热异常区,帮助企业将温泉开发周期缩短4个月,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50万元。
从校园实验室到市场实践,王晴慧不仅完成了从学生到创业者的蜕变,更以九项国家发明专利、320万元年度营收的亮眼成绩,成为高校创新创业的标杆人物。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代大学生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就能在解决行业难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积极寻找创新点
王晴慧团队针对地热勘探行业长期存在的地形复杂安全隐患大、人工效率低、成本投入高三大难题,通过“无人机热成像+超声岩石取样+智能数据处理”三位一体技术创新,实现勘探效率与安全性的双重突破。
针对传统人工勘测无法覆盖复杂地形、夜间作业受限等痛点,团队自主研发无线红外成像仪。通过无人机搭载无线红外成像仪,实现地表温度的全天候、非接触式勘测。该系统采用iPotest-XT100红外成像模块与4G/WiFi双模传输技术,测温范围覆盖-50℃至2000℃,分辨率达0.1℃,可在8小时内完成100平方公里区域的连续扫描。研发过程中,团队攻克了图像噪声抑制、动态目标追踪等难题,引入多目标卡尔曼滤波算法提升异常温度点识别精度。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在湖北大洪山高温区域完成单日 12.5 平方公里的扫描作业,较人工效率提升 10 倍,成本降低 60%,成功规避 8 处地质灾害风险点。
为解决传统取样依赖人工钻孔、耗时长且存在塌方风险的问题,团队自主研发无人机载超声岩石取样装置。该装置基于兰杰文振子结构,采用压电陶瓷纵向效应技术,配合金刚石钻头实现岩石碎化取样,最大钻孔深度达200米,取样速度较传统方法提升50%,单次作业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研发阶段与武汉大学、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优化减震设计,使装置重量降至8kg,适配多种无人机型号。技术优势体现在±0.5mm的定位精度、连续工作4小时的续航能力,以及可应对花岗岩等高硬度岩层的自适应功率调节功能。在湖北京山项目中,该装置完成 27 次高危区域取样,样本完整率从 56% 提升至 92%。
面对海量数据整合与三维建模需求,团队搭建智能化勘测数据处理及成像平台。平台集成二值化图像增强算法与PetroMod数值模拟技术,将地表温度数据与岩石样本分析结合,自动生成三维地热资源分布模型。平台通过阈值分割法和离散余弦变换,使图像处理速度提升40%,异常区域识别准确率提高至85%以上。研发过程中建立的地温场数值模拟系统,整合了12万组地质参数数据库,可将数据处理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该平台已取得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湖北孝感双峰山项目中,平台生成的三维模型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度达 98%,为项目节省前期勘探成本超 200 万元。
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流程体系构建,团队形成了 “A/B 双机协同” 的智能化勘探模式:无人机A搭载无线红外成像仪完成区域扫描并标记温度异常点,云端平台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划定取样范围;无人机B依据坐标精准实施超声岩石取样,样本经LIBS光谱分析后,数据回传平台生成可行性报告。该流程使单次勘探周期从传统45天缩短至12天,人力投入减少80%,为地热井位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取得的经济成效与社会价值
在经济效益方面,湖北孝感双峰山项目通过无人机搭载红外测温仪进行周期性巡航勘测,单次作业覆盖范围达3.2平方公里,勘测周期从传统人工的30天压缩至7天。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超声岩石取样装置完成38次精准取样,单次取样耗时15分钟,岩石样本完整率达92%。结合二值化技术和离散余弦变换算法的云平台,实现地表温度异常点识别准确率94.3%,三维地质建模误差控制在±0.8米以内。项目投入专业工程师6人、无人机飞手4人,人力需求较传统模式减少65%,帮助合作企业降低勘探成本42%,缩短筹备周期55%。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多领域合作,公司年度营收规模达到320万元。
在社会价值方面,公司累计开展无人机飞手培训12期,为地热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员87人。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向上延伸,与地质勘探设备厂商、原材料供应商及武汉大学、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推动无线红外成像仪、超声岩石取样装置等核心设备的标准化生产,拉动上游研发与制造环节增收超 120 万元;向下拓展,为供暖企业、温泉开发项目、农业温室等应用端提供定制化勘测服务,带动下游新增产值 180 万元,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岗位210个。环境效益层面,公司已在湖北、甘肃等地完成 9 处可开发地热区域的精准识别,据测算,这些地热资源若全部开发利用,每年可替代标准煤 1.2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1 万吨,相当于种植 17 万棵树木的年度碳汇能力。此外,通过 “无人机 + 热成像” 技术替代传统人工勘测,减少野外作业碳排放超 40%,同步降低地质勘探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为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依托扎实的项目成果,公司获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长江网、搜狐网等权威媒体先后 8 次深度报道。
在教育实践方面,公司在武汉、孝感等地中小学,累计开展 23 场的地热能源科普讲座,覆盖学生3600人次,以图文并茂的讲解与互动实验形式,引导青少年了解地热能的清洁属性与应用场景。同时,积极推动社区科普落地,联合基层社区举办 17 场无人机操作体验活动,培训居民480人。在专业人才培养层面,与武昌理工学院合作共建“无人机飞手”培训项目,聚焦无人机操作与地热勘测技术融合,通过理论授课、模拟实训与实地勘察等环节,累计培养并认证专业飞手154人,学员就业覆盖能源开发、地质勘探等领域,就业率达91%。此外,公司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赛事,项目成果先后斩获“互联网+”“挑战杯”“服务外包”等创新创业赛事国家级1项、省级11项。
回顾创业历程,提炼三条核心经验
“问题导向的渐进式创新”。从最初简单的无人机航测,到逐步集成红外检测、超声取样、三维建模等技术模块,每一次升级都紧扣客户反馈。例如在京山项目中发现岩石采样损耗率高,随即研发金刚石钻头改进装置,将采样完整度从65%提升至92%。这种持续迭代的开发思路,使技术始终贴近市场需求。
“跨学科协同的生态构建”。团队吸纳地球物理、软件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成员,形成“技术研发—数据处理—商业推广”的完整链条。与武昌理工学院共建的产学研基地,更实现“课堂理论—实验室验证—山地应用”的闭环。这种开放协作的生态,使项目获得武汉大学专家团队的技术背书,以及中石化研究院的实地测试支持。
“社会责任驱动的价值创造”。王晴慧始终将社会责任置于商业考量之上,在2024年湖北地热资源普查中,团队主动承担200亩贫困山区勘测任务,帮助当地规划地热温室项目,带动23户农户增收。这种“商业向善”的理念,为公司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未来,王晴慧保持着清醒认知:“大学生创业不能好高骛远,我们的优势在于快速试错和持续学习。”目前,团队正攻关无人机群协同勘测技术,计划2026年将单次勘测面积扩大至30平方公里。这个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正用青春智慧书写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绿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