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校园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News
校园新闻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以实案辨正义,赋刑法真温度

校对:岳佳佳 责编:周黎 终审:刘明杨 时间:2025-04-24 阅读:

中南在线4月24日消息(大通社记者 马思琪 报道)在法律条文的冰冷框架下,藏着怎样鲜活的人间烟火?在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一堂堂以“3.7秒”为刻度的刑法课正悄然改写着同学们对法学教育的认知。这个以“法理融合、知行合一”为育人宗旨的专业,用真实案例搭建起通往正义的桥梁,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法学大一学生肖佳萌的转变,正是从这门专业开始。初入法学课堂的她以为法律学习不过是枯燥的条文背诵。然而,当老师用一个个真实案例揭开法律的面纱,她却发现,每一个法条背后都跳动着鲜活的生命,“公平正义”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沉甸甸的责任。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让法学专业的“法治启蒙课”成为培育有温度法律人的“初心课堂”。

在这里,法律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活规则”。从校园里的琐碎纠纷到社会热点案件,从社区普法到法律援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法律的脉搏。课堂上,教师们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真实案件为镜,引导学生在事实细节中探寻法理精髓。在法学2401班的刑法课上,以刘金胜案为蓝本的模拟法庭实训,让学生们化身为控辩双方,在激烈的交锋中深入理解法律条文的内涵。

控方依据证据链,论证行为人主动激化矛盾构成故意伤害;辩方则从“即时恐惧心理”出发,主张防卫过当的量刑情节。同学们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逐字分析“必要限度”的界定。模拟法庭合议所写下的“防卫行为需体现被动性与克制性”,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每个法律术语背后都是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高彤老师表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经验始于对个案的较真。每一次对‘必要限度’的精准界定,都是对‘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守护。”

这种扎根细节的教学,赋予了学生一双洞察生活的“法律之眼”。走出课堂的他们不再是机械地套用条文,而是学会从行为细节入手,追问选择逻辑。朱珈仪坦言,如今看到社会新闻里的案件,她总会不自觉地想起课堂上的“3.7秒分析”,这正是法律思维的魅力所在——从细微之处入手,搭建起正义的天平。

法学2404班廖雪作表示:“法学学习像一场精密的思维探险,原以为是冰冷条文的堆砌,后来发现每个法条都是对现实困境的智慧应答。在学习中我逐渐明白:法学的魅力,在于用理性的逻辑守护感性的温暖,以规则的力量托举每一个具体的人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