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Special
专题推荐

魅力人物候选人黄周满:多种教学模式,推动教育发展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9-05-14 阅读:

 

大通社记者 张显鸿

    黄周满,中共党员,现任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工程系系主任,兼任中文核心期刊《工业水处理》(北大核心,CSCD期刊)外审专家。2007年进校工作至今,带有十余届毕业生,所授课程十余门,为什么带这么多门课程?她笑着回答:“有些课程学时少,老师们一般不愿意带。”她在学校工作的同时,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到企业进行锻炼,20163月作为生科院唯一骨干教师参加“互联网+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与创客教育培训班”,获得结业证书。20172月参加全校“微助教”课堂应用培训;2018年作为生科院唯一骨干教师参加湖北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培训,获得结业证书。2018年在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代表学校参加湖北省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优秀奖。从教十二年来,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被学校评为魅力教师,连续四年在学校年终考评均为优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黄周满老师参加教育部教育司举办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培训班中,听到和看到最多的字眼,一直以来,都牢牢的印在心里,并永久性坚守。20077月,她正式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在这从教12年的时间里,书写了她教书育人的喜怒哀乐,三尺讲台虽不高,却浸透着她不懈追求的挚爱深情,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农家孩子,她愿一生享受平凡,扎根教育。

信息化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从2012年提出“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到20179月试行信息化教学蓝墨云班课,教学手段进行了重大创新改革,实现由传统“知识本位”教育观向“素质本位”教育观的转变;实现由传统“传授、仿效”教学目的向“开发、内化”教学目的的转变;实现由专业知识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的转变,目的为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黄周满每次都花大量时间备课,认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跟课堂学习气氛很有关,她在课堂上,经常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课堂气氛张弛有度,学生参与度特别高,尤其是运用蓝墨云班课以来,学生积极努力赚取经验值,争当全班前3名,每次课堂表现没有抢到回到问题机会的同学都有点失望,希望能多几次表现的机会。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动手与创新能力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环境治理要求的深入,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知识与动手能力,因此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与理论的学时比值。针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黄周满不断地进行实验改革探讨,从2010年以来在各专业方向课程(水、气、声、固、监测)讲授中,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验方法、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开发内化教学与现场教学交替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现在课程实验中均安排开放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监测方法,方案跟教师探讨通过后开始开展实验。此举措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帅玲、袁沁舒等同学一致认为,这样的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可操作性强,实验者在实验思维和实验设计上受到培训和启示,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完成后有很好的成就感等,培养了大家的自信心。 

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学生实习

    她在十年的教学中,带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去武汉市各大企事业单位实习,主要有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境气象站,武汉市几大污水处理厂,武汉市绿色能源有限公司,长山口垃圾填埋场,武汉生物城,武汉朗涤环保有限公司等等,这里的很多单位都是黄老师自己找的,一遍又一遍跑下来最后成功签约的固定的环工实习单位。每届学生的实习安排基本都在每学期期末,所以要么是67月份夏天,要么是12到1月份的冬天,无论天气炎热还是寒冷,她第一件事情就是强调实习安全问题,交代注意事项,介绍实习目的,调动学生的实习热情。据了解实习在学生4年的学习生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一般包括以下几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每种实习都有自己的目的和要求,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从一开始对工程有个基本认识,到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再到最后看施工图,分析处理工艺,为毕业设计准备相关资料等等,每一步都有严格要求,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实施。在专业实习这一块,她认为实践能力的高低不是通过几篇实习报告就能准确反映出来的,她在五年前就采取与实习单位联合考核,在20142015年跟多家相关单位签定“产学研”合作协议,提倡学生在学完理论知识,到相关企业去培训,让所学知识跟实践紧密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开发性的思维,真正做到让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这样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工科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正是一年一年积攒的口碑,培养的学生虽少但精,每年很多环保类企业都找她预定毕业生,总是出现没有学生给的现象。

实行导师制,带领学生做科研

    2015年生命科学学院率先在全校施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带领学生做科研,她跟学生紧密联系,观察与激发有意向做科研的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亲自带领学生“泡在”实验室里,在其带领下,2015级学生老乐华在大一下学期就在正刊成功发表论文一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紧接着王泽贤同学和帅玲同学论文相继见刊,其中帅玲同学论文还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大学生成果奖。牛雯婧和许弯弯同学分别以第二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在2018年考研成绩出来以后,她心系每位上了国家线的同学,有的帮忙调剂,有的帮忙准备复试。当一个一个调剂或复试的同学如愿成功被公办大学录取,她此时总是会说:“累并快乐着,付出就会有收获,真心为同学们感到欣慰和自豪!”2015级王泽贤同学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第一时间就发消息告诉她,并说:“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要不是您带我发表论文和获得省级大创项目,我不可能在初试分数这么靠后,还能逆袭成功,而且还获得一等奖学金。”她就是这么默默奉献,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爱护。 

   献身教育,再创辉煌

     在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她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了,就有回报。在2017-2018年,担任《环境监测》教材唯一副主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省级课题“剩余污泥制备活性炭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和“生物质炭对秸秆污泥肥中碳素、氮素的转化影响及重金属的固持”2项,参加省级、校级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在2018年作为负责人获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校级精品课程一门,教学团队《环境检测与分析》第一参与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1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  

她十二年如一日,一切为了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感化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教会学生求知,更引导学生做人,是她践行“以人为本”,崇尚“以德立教”的一贯做法,跟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私下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满满老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