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求职季。最近不少家长致电心理会客室,诉说孩子求职苦恼,而父母态度却大相径庭,有的甚至纵容子女“宅”,令人瞠目。
小婷是典型“白富美”,1986年出生的武汉伢。高考成绩不理想在国内上了一年的三本,后来转到英国读市政管理,留学花费近200万元。2011年回国后,小婷也花几个月时间找过工作,可一听工资只有3000元左右,她撇了撇嘴,“还不够我养车的钱阿!不如呆在家里。”父母也不愿意宝贝女儿受委屈,小婷就一边找工作,一边备考公务员,两年后却都放弃了。
小婷说,因为不工作,还是有些无聊的,在家里呆着时间长了,宅着宅着也就懒了。
小婷的母亲说:“我们家条件好,以后都是她的,不在乎一个月几千块钱,赶紧找个意中人,结婚、生孩子就好。”
武汉某医院李医生分析:毕业却不就业,很多人是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受不了委屈等原因,想着把“回家”作为一个暂时的“退路”。可回来后,却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找出路。家长们的观念“我们的就是他的”、“养了这么多年,不在乎再多养段时间”、“工作慢慢找,不能受委屈”、“也不差每月那两三千块钱”等,对“啃老”的赞同、默许或者容忍,也是毕业不工作得以存在的沃土。
李医生提醒,毕业工作,不仅仅是工资收入问题。孩子出去工作是一份责任和义务。鼓励孩子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比什么都重要。家长有义务和责任“把孩子赶出家门去工作”,帮助孩子调整好就业心态。只有走向社会,承受一定的委屈,孩子才能真正地独立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