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梅南副刊 » 正文
Supplement
梅南副刊

从孩子到成人的血泪史——《狗十三》观后感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8-12-14 阅读:

护理学院 郑思颖

最在乎真相的,是孩子。

最不可妥协的,是孩子。

最不顾一切的,是孩子。

最不懂事的,还是孩子。

当李玩带着笑吃下父亲上司夹来的狗肉时,当李玩明明认出了她的“Einstein”却面无表情地走过时,那个站在狗肉饭店前恶狠狠地盯着翻炒的油锅的孩子,那个在夜晚不断呼喊“Einstein”拼命寻找它的孩子,就已经死去了。

或者,换一种成人的方式讲,她终于懂事了,变成大人了。

导演曹保平说,这部电影,每一代人都会有强烈共鸣。确实,祖孙三代人将中国式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我只想站在李玩的角度,看这个成人世界。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一个自己的梦吧,不管那是荒唐的,还是遥不可及的,它都存在于那时的心里。在每一个放浪形骸的梦里,它都悄无声息地散发着渴望和期待。那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李玩憧憬的,就是那遥远的,浩瀚无垠的宇宙。

关于平行世界的猜想,就像曹保平导演的另一部电影《李米的猜想》,主人公都执着地追逐着那个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并不如自己所想一般的事物和人。她们因相信而追逐,因追逐而执着,只是最后,平行宇宙破碎在成人的现实中,李米的猜想也破碎在事实的真相中。不同的是,导演在李米身上留下了一道光,那是李米灵魂中最美丽的地方,它照亮了破碎的现实世界,支撑她继续生活。而在《狗十三》 的结尾,我只看到了一个孩子满目疮痍的心灵和向成人世界的妥协。

曹保平导演很巧妙地把这无法言语的隐秘成长体现在和两只狗的故事中。第一只狗很依恋李玩,每次李玩放学回家就第一时间冲上去蹭她裤脚,特别亲热。李玩也渐渐习惯了它的陪伴,给它取名“Einstein”,它成了李玩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Einstein意外走丢时,李玩疯了一样找它。夜晚、社区、狭窄交错的小道间,李玩不停地搜寻着Einstein的身影,不停呼喊着它的名字,不放过一丝可能的踪迹。

只是现实并不喜欢一个快乐的结果,就像我们总是抓不住那个遥远的梦。李玩失去了Einstein,也失去了家人对她学习物理的支持。可笑地是,家人用一只和Einstein模样相似的狗来代替,李玩一个劲儿地想要真的Einstein,而不是一个替代品。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相似的替代品,全家人对她的态度从安慰到了指责,控诉她的吵闹,她的不懂事,一时间,世界倒了过来,仿佛李玩才是犯错的那个。

原来,现实世界的真相追不追寻都没有意义。因为控制权在大人手上,他们改变,创造,编纂,随意而行。

李玩失望了。

或者还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她的心情:万念俱灰。

她彻底变了,会假笑,会虚与委蛇,会掩饰喜恶。

她不会再在大人面前哭的肝肠寸断,而是一个人走到无人察觉的角落里,默默地宣泄悲伤。

不管内心有多么剧烈的振动,她学会了表面上波澜不惊。

呵,这狗十三的生活。

看完《狗十三》后,心中涌起无数画面,都是关于十几岁的记忆。在那段最灰暗的日子里,家人,学校,朋友,一切都交错成缄默。

那是一段无可倾诉,不可以之为玩笑的时光,那是一段无法消解,无法证明的时光。

那是一段可以轻易被忘记的时光。

那是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悲伤或快乐,在这样的时刻,每个人都是一座荒岛,再亲密的人都无法共享。

记得小学时和当时最好的朋友走在还不是塑胶的跑道上,谈着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一转眼,我已经上大学了。中间的这些年,如影,如风,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冲刷掩埋了所有许下的愿望,罪与善,美与丑,是与非,都无人问津了,变成了空气中的一颗颗尘埃。

而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平静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