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梅南副刊 » 正文
Supplement
梅南副刊

灵魂诗人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0-11-09 阅读:

汉语言2003 鲁妍

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将2020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以表彰她用“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获得普遍性”。

露易丝·格丽克,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曾包揽普利策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各种诗歌奖项,20032004年成为美国桂冠诗人。同为诗人的王家新这样评价她:“她的语言非常朴素,她全部的生命、情感和情都凝聚在对大自然的书写当中。在某些方面,她与艾米丽狄金森非常相似。

1943年,格丽克出生于一个文艺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及其热爱文学创作,在作家梦想落空后才经商。母亲则毕业于名媛辈出的卫斯理女子学院,尤其尊崇智力成就,重视创造性天赋。因此,母亲热衷于发现格丽克的各种天赋并加以培养,是她写作道路上忠实的引路人和倾听者。

她是幸运的,亦是不幸的。她出生时,这个家庭刚刚经历第一个孩子——格丽克的姐姐夭折,阴霾笼罩在整个家庭之中,以至于此后的很多年间,“被赋予生命”对于格丽克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创伤和“幸存者的负疚”。有如千钧般沉重地压在格丽克的人生之上。她渴望成为家庭的焦点,成为家庭的中心,更加渴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可是,每每面对姐姐的阴影和强势的母亲,她就有如困兽一般,困在自己的牢笼里拼命挣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人文气息的家庭却拥有着令人窒息的条条框框。作为围墙,生来带着愧疚与希望,命运仿佛是灵魂的一道跨栏,一步步地接近终点,一点点透彻真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她感觉自己在一团迷雾之中,她伸出双手去触摸,想要拨开这些迷雾,但这雾啊,久久不散。至此,格丽克走上厌食和心理障碍的双重极端,她以这种强硬的方式在极端的饥饿和心灵的煎熬中对那些“必须如此”的事情反抗。在不断流失的体力与生命力中,她第一次体会到死亡的气息。矛盾、挣扎、痛苦所有的指责所有的压抑接踵而来,坐在书桌前的她,不断地修复自我,不断自省,如苦行僧一般让思想日趋深邃和完善。

这样的日子长达七年之久,然而这段黑暗的时光并没有磨掉她的意志与毅力。她选择珍惜这段不同于普通的时光,将那些痛苦悉数珍藏,写进她的诗文里,犹如涅槃重生。《直至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这样写道: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忍受的损失。”

“在我苦难的尽头,有一扇门。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我还记得。”

长期的心理分析治疗让格丽克拥有了强烈的洞察能力,用幽微的情感去体悟人间的苦难,用纤弱的心灵去洞察人类深沉的共鸣。因而,格丽克诗中对死亡的探讨并不仅仅是出于对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与大众情感的交融。借个体的情感体验表达对人类所共通情感的价值理念的不断追寻,用她的无尽怜悯之心,去探索这世间的喜怒哀乐,看尽这世间的人生百态。我想这是超脱于个人情感之上的、向死而生的、全人类共通的悲悯。

有人评价格丽克是灵魂随时飞起的鸟。是的,但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生与死的边缘,挣扎着,但心念着希望,身旁有着来自社会的荆棘,尽管伤痕累累她仍然握自己手中诗意的剑。诗歌是她的羽毛,折射的光芒不仅仅是照耀了她自己。

我不要一眼就看得到尽头的人生,哪怕它完美也叫人生厌。我们一定要去磨练自我,一定要去为自己的未来拼一拼,我们要知道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份上,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得我们自己去闯,唯有优秀,才能安慰拼搏的自己。就像露易丝格丽克一样,执着的追求自由与生命的慰藉。如她青年时的那次突围,拒绝被安排的人生道路,不惜以绝食作为反抗,在无尽挣扎与鞭挞中实现自我的涅槃和重生。

纵使前路山高水远、荆棘丛生,但唯有真正的走一遭,才知不是做成了别人,才能够不被人生喧嚣所埋没。向死而生,触及到光的彼岸。灵魂飞翔,淬炼诗歌的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