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2002 张艺朦
公元前356年,秦国,都城栎阳。
集市中人流如梭,车马熙攘。在小贩的吆喝声中,虎子走在被箩筐包围的长街上:
三五家店面和作坊,皆是青石铺就,蔬食鱼肉或摆摊、或穿线。没有魏国安邑的富裕丰华,显得朴素简约。
他左瞅右瞅,实在眼馋那挂在铁线上的牛羊肉,尚淌着鲜红血水,一看就很鲜美。可他又摸摸兜里的几块铜板,看向在忙碌和面的老妇,还是打算买几块黑面饼。
但他没能成功走过去。
人们三三两两地汇聚在街边告示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几乎挡在了街道正中。其中一人居中,正对着人流高谈阔论,大约是在讲解新颁布的法令吧。
听说前几日卫鞅在朝堂上驳倒了上大夫甘龙、内史公孙贾等人,决意变法,还得到了君上的大力支持,获封左庶长。
也不知道,他会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孝公之前,秦国简、厉、躁、出四代国公乱政:
简公曾行“初租禾”新政,却朝令夕改,复辟旧制;厉公、躁公王位更迭屡出动乱,无暇治政;献公本欲施行,又因与诸侯国征战而搁置,将变法“束之高阁”。
说实话,他对这些随时变化的政令没有信心。
虽然如今的孝公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贤士,但愿意来“穷乡僻壤”的秦国的人实在少之又少,更别说有真才实学的。那卫鞅曾是魏国公输丞相府中的中庶子,
如果他真的很厉害,为什么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呢?
“能够把木杆搬到东门的,立即赠予十金!”
突然,一个浑厚响亮的声音的声音远远传来。
是城门方向,那里的人群围得更多,更密。隐隐可见一顶玉冠,和几片白色衣角。
“不是吧,这是真的吗?”
“搬一根木头就能得到十金,我可不相信还有这么好的事儿!”
在巍峨高耸的城墙下,人头攒动,议论纷纷。
虎子想着,家里的麦子已经插完了,反正今日无事,不妨去看看。
于是他大步上前,扒开人群,想要一看究竟:
为首的,是一名头戴玉冠,卓然风姿的白袍男子。他正命人把一根长约三丈的木头放在众人中央,边微笑着向人群承诺:
“诸位父老请放心,卫鞅说到做到。谁能把木杆搬到东门,即刻赠予十金!”
他眸光炯炯,举动中有一股从容不迫的感觉。原来他就是卫鞅。
议论的声音小了些,人们的眼睛都盯着他,还是没有人上前。
卫鞅半点窘迫也也没有,甚至眼中带着鼓励,再次开口:
“若是十金不够,便二十金!”
……
“三十金!”
……
“五十金!”
“请大家相信卫鞅,秦国变法在即,法令如山,政令也如山,承诺必会兑现。”
虎子心动了。
他是个农夫,种着家里传下来的田地,世代耕耘渭水平原边的盐碱荒滩。
荒滩不生五谷,每年辛苦到最后,能回本就很不错了。
如果这个新任左庶长说的是真的话……
“我想试一下!”
后来的事情,宛如一场梦幻。
他鼓足勇气,把那根木杆搬到了东门,卫鞅就真的命人给了他五十金。
那手中沉甸甸的重量、众人的欢呼,如此令人难忘。
卫鞅做了很多大事,他颁布了许多新的律令,人们的生活彻底改变:
原来的田制改变了,私斗的恶习消除了,杀敌可以立功了,种田也可以立功了,韩赵魏的很多民众居然愿意迁到秦国,人们分家入户。
虽然律令的处罚实在很严苛,但大家都是很支持变法的。
渐渐的,因为军功的累积,底层的民众得到了爵位;
秦国的军队强大起来了,他们打败了强大的魏国,收回了河西之地……
左庶长升任大良造,又获授商於之地,秦人便都尊其为“商君”。
虎子也参军了,他作战勇猛,已经是百夫长了。
今天他可以回家,给母亲做一锅肥羊炖,一锅牛肉炖蔓菁,再配上一直爱的苦菜烈酒,给她讲讲在军中的故事……能与家人团聚,让他很开心。
于是他拿出一把木埙,在渐黑的天色下吹奏起来。
幽深浑厚的声音在渭水河畔飘荡了很久,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