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名相近致考生填错志愿 省内12所高校名含“科技”
高校热衷更名背后的冷思考
本报首席记者 蒋格伟 实习记者 肖鹏
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科技学院同属湖南省的本科院校,一字之差让张先生一头雾水。
今年5月,常德市民张先生向在湖南科技大学读书的儿子寄送一个包裹,包裹却被送到了湖南科技学院。
近年来,国内高校掀起了更名浪潮。2008年至今,国内共有380所高校更名。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科技学院名列其中。尴尬的是,两所高校由于名字相近常出现上述乌龙事件。
《法制周报》记者统计后发现,在省内高校中,带有“科技”、“理工”等字样的高校最多,其中,含“科技”二字的大学达12所,在省内141所高校中占近10%。
学校更名应考虑什么因素?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认为,一是实际需要,如专科升本科或高校合并;二是学科特色发生变化,如学科比较单一的高校发展为综合性极强的高校。除此之外,高校最好不要随意更名,因为这有可能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案例:校名相近致媒体写错校名
无独有偶,2011年秋季,正值新生开学,湖南科技学院校门口发生了狗咬人事件,有媒体予以关注,该媒体将事件发生地写成了湖南科技大学。最终,校方介入,媒体才予以更正。
因校名相似,去年9月8日开学期间,湖北武汉理工大学一名新生竟到武昌理工学院报到。另有两位武昌工学院的新生走进了武昌理工学院的迎新点,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不少受访新生表示,武汉高校名太相近容易弄错。在“百度知道”,不少网友发出了“武昌理工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有关系吗”“武昌工学院和武昌理工学院是不是同一所学校”的疑问。
一位注册为“秋幕瑶”的网友在微博爆料称,自己在武昌工学院参与迎新时,接待了一名新生,他说他原本准备报考武昌理工学院,结果因工学院和那所学校差一个字,他居然填错志愿了。
更换新校名才3年的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在5月底再次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这已是该校的第3个名称。曾3次更名的高校还有武汉轻工大学和武汉城市职院。
据不完全统计,在武汉,两次更名的高校比比皆是,大约有20多所高校在2010年后相继更名变脸,占湖北普通高校总数约三成。今年5月,除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外,地大江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已转设更名。后者教育部已经批准更名为“文华学院”。
特征:科技、理工、财经等字眼多
近二十年来,大学改名基本沿着两条路发展。
一是学校性质和类别上的不断加码:比如,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二是地域的泛化和求大求洋。比如学校冠名从县市地名到省市区名,再到华北、中国之类。如曲阜师范大学就经历了从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到曲阜师范学院再到曲阜师范大学的历程。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全国2000余所高校,有一半改名。在这些更名的学校当中,多数冠以高大上的名字,如“科技”“理工”“工程”等字眼。
记者统计发现,在湖南范围内,带有“科技”或“科学”字眼的高校有12所,它们分别是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电子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对此,高考考生们如何看待?
湘潭市湘潭县一中的李华(化名)今年高考以理科589分的成绩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东理工大学,正在耐心等待录取结果。此前,在选择高校时,他有自己的考量。
“除了清华北大外,此前自己对学校一无所知。学校怎么样,一般是上网查,是不是‘985’、‘211’,或者咨询老师。”他说,“如果在对学校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会下意识地认为那些带‘农业’‘林业’字眼的学校比较不行,而那些有‘科技’‘理工’字眼的学校应该会比较厉害。”
专家:高校应注重内功而非虚名
“过去,国内高校的教育模式源自苏联,成立专门性院校培养专门人才,例如师范、水利水电、纺织等。1998年实施教育改革以后,我国高校淡化原有的专门性,向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发展。”湖南某高校一青年教师对记者说。
该教师认为,目前,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不断向经济发达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靠拢,边远地区学校要在竞争中生存,必须获得一定生源,而更改校名则是其中途径之一。
“更名遮蔽了一些情况,譬如湖南科技学院之前是零陵师专,但更名后,你看不出它的地域色彩了。”该教师说,高等教育还处在一个调整的阶段,应该给高校一些时间。
“高校更名有些是必要的,如高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原校名就不符合实际了。这类更名只要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就无可厚非。但校名选择要符合本校办学特色,最好还要考虑到社会公众方便识别。”王学杰说。他提到,一般而言,高校不是非常必要最好不要更名,因为历史悠久的高校校名就是一笔无形资产。一些世界著名高校从不更改校名,哪怕其校名还叫“学院”而不叫“大学”。一所真正有实力的大学不是因为校名显赫而辉煌,反而是因为实力雄厚才使校名生辉。
在更名声浪中,直接突出反映了高校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那么,高校该如何对自身进行定位?王学杰认为,高校要办出特色,需要正确定位。要从本校的学科发展优势出发,也要以国家的教育政策为指导。目前,要防止盲目地向综合性大学或研究性大学看齐的倾向,更多地从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本校的学科积淀来考虑定位问题。
“我主张地方性大学主要办成社会适用的中级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就业前景广阔的学科专业,以专业性学院为主要特色。高职类院校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王学杰认为。
评论
大学不能陷入“改名崇拜”
本报特约评论员 耿银平
今年五月,常德的张先生想向在湖南科技大学读书的儿子寄送一个包裹,然而,不巧的是,包裹最后被送到了湖南科技学院。近二十年来,国内高校掀起了更名浪潮。仅2008年至今,国内共有380所学校更名。记者统计发现,在湖南省内高校中,带有“科技”、“理工”等字样的高校最多,其中,含“科技”二字的大学达12所,在湖南省内141所高校中,占比近10%。
高校热衷更名,早已不是新闻。如果更改校名是综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并听取校友、师生意见的结果,改名无可厚非,但如果更改校名只是出于行政的意图,追求的是校名所谓的好听,寄希望更名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但不利于传承学校的文化,还误导学校的办学方向。近年来,在高校招生中,确实出现学院改为大学之后,生源情况就变好的情况,有的是因为更名大学后,招生批次也提前;还有的则是考生冲着大学的校名而去报考。这是一种很不理性的选择学校的态度,也诱发学校非理性办学。
内在未变,校名改了,只会让大学精神变得更加浮躁、庸俗以及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让人们认为,大学的办学目的最终是为了钱,而扔掉了社会责任感、教育公平责任。淡定、安静的办学思想、从容独立的大学精神流失了,所谓的办出特色大学和好大学,注定会成为纸上谈兵。大学不在于大,不在于其名,而在于个性、特色和灵魂。正因为这样,世界名校往往不注重外在的热闹和耀眼,更注重内在和内涵的提升,注重教育个性、特色和灵魂,比如牛津大学“津”意为渡口,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在此会合,当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在近800年的历史中,牛津大学培养了6位英国国王、26位英国首相”,为人类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朴实、求实、注重内涵的办学精神才是中国大学最需要学习的,而不必陷入沽名钓誉、人云亦云的改名崇拜中。
http://legal.dbw.cn/system/2014/07/08/0558388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