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建立健全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无偿献血的“武汉模式”,无偿献血事业在江城得到持续稳步发展,从政府部门到普通市民,都把献血当成体现城市文明进步的大事。
2018年2月,武昌理工学院大二学生黄希在新年开学之际来到武汉血液中心南湖分中心进行了无偿献血,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此次献血是他人生中的第六次献血,至此,他的献血总量已达1600ml。
1999年出生的黄希在自己年满18岁后于2017年11月25日第一次进行了无偿献血,黄希还记得第一次献血时的激动和开心,他说:“特别是献血之后收到感谢的短信,想着自己的血液可以救治他人,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对于献血,黄希的父母也给予了支持和鼓励,他们认为献血是一项有益他人、利于自己的活动。
正是无数个像黄希这样的普通献血者,使得武汉走在了全国无偿献血的前列,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大爱之城。
上下齐心:无偿献血次数创新高
2018年1月1日清晨,随着第一批无偿献血英雄们的到来,武汉血液中心顿时成了爱的海洋。
家住花山的“献血达人”李光明,清晨6时就从家出发,乘公交,转地铁,一路风尘仆仆赶到汉口宝丰路武汉血液中心,成为新年第一批献血者。
这一天,除了李光明之外,还有400位成分献血者齐聚武汉血液中心,用无偿献血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
与此同时,武汉市献血办为19位爱心市民颁发了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奖章及荣誉证书。获此殊荣的献血者都是坚持无偿献血直到60周岁、累计献血次数在20次以上的武汉市第三批爱心献血者,其中刘源、刘魁武、罗传林、刘凤娣这4位无偿献血次数都超过了100次。
武汉血液中心副主任袁明超表示:“这19位献血者献血次数非常多,献血量非常大,这些献血者一直坚持到国家规定的最高上限60岁,为感谢和表彰这些爱心人士,今天授予他们终身荣誉奖。”
据了解,从1988年《献血法》在全国施行以来,武汉累计献血的爱心市民超过了200万人。据武汉血液中心统计,在过去的2017年,江城爱心市民伸出手臂,奉献热血,全市无偿献血人数节节攀升,突破22万人次,总献血量达73吨,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千人口献血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近年来,武汉建立健全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无偿献血的“武汉模式”,无偿献血事业在江城得到持续稳步发展,从政府部门到普通市民,都把献血当成体现城市文明进步的大事。
从2016年开始,每年6月被定为武汉“无偿献血宣传月”。由于众多爱心献血者的无私奉献,江城连续6年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至此,无偿献血已成为武汉的文明标杆。
武汉市民似乎已经将无偿献血视为一种“仪式”,不仅仅在新年或者无偿献血日——2017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武汉市民无偿献血热情高涨,献血人数比2016年同期上升三成。据武汉血液中心统计,武汉市有5269位爱心人士参加无偿献血。其中,全血捐献人数为4253人,献血量总计7445个单位,148.9万毫升;成分献血捐献人数为1013人,献血量为1372个治疗量。
克难攻坚:服务水平大力提高
武汉献血事业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背后离不开组织保障与信念支撑。
近几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和医疗临床用血刚性需求快速增长,市民对献血认识不足,假期季节性用血短缺,献血点少、流动性大,农村献血难等诸多问题的出现,给武汉市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对此,武汉血液中心克难攻坚,苦练内功,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使得中心干部职工凝聚力、执行力显著增强,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一方面,献血淡季,武汉各区献血办大力组织应急献血,保障恶劣天气的用血供应。同时,织密三镇街头固定及流动献血点,建立地铁献血屋,还让流动献血车进驻各大高校、交通站点等人流量集中区域,保证了强大的血液采集能力。
东西湖区走马岭街的居民王先生说:“我以前总是想献血,但是市区的献血点离我们这里实在太远了,想去献血,路上都要花两个小时,现在献血车开到了家门口,总算圆了我的心愿。”
如今,在武汉献血非常方便。献血车开进了农村、社区,甚至开到了居民家门口,这在受到广大居民的热捧的同时,也解决了“血荒”问题。
另一方面,武汉血液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举,营造立体宣传网络,提升整体宣传效果,年均播发各类新闻稿件300余篇,发布街头候车亭公益广告300余幅,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4.7万,单篇推送阅读量超过5000人次。
同时,相关部门还以武汉血液科普馆为基地,广泛开展血液科普教育,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和学校,每年为20多万市民普及血液健康知识,壮大了无偿献血者队伍。
针对献血者,武汉血液中心落实“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的工作方针,在自助电话查询和血液中心官网服务平台以外,整合成立献血者服务中心,集短信服务、不良反应回访、淡季招募、微信在线客服、电话客服为一体,每周“5+2”服务献血者,实现献血后3小时内主动征求并迅速处理献血者意见的快速服务反馈机制,这大幅度提升了献血者满意度。
《武汉市献血条例》是为了动员和组织公民无偿献血,保证医疗用血的需要,保障献血者、用血者的安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制定的条例。自2016年10月起,武汉开始为献血者购买重大疾病、交通意外伤害和财产意外商业保险,同时,根据条例,为献血者办理优先用血手续,保障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的优先用血权……
除此之外,武汉血液中心主动与医院沟通,加快自体输血技术的推广应用,患者实现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合理用血检查,严查安慰血、无输血指征用血等不合理不科学行为,保障临床用血的需求……以上措施,都是武汉市各个部门为无偿献血事业所作出的尝试和努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无偿献血利人也利己,不仅挽救了生命,也给予了献血者生活上更多温暖,大大鼓励了更多人献爱心。
全民参与:组织、个人成献血主力军
2017年2月5日是刘源的60岁生日,献血40年,他用最后一次献血,度过了充实又难舍的60岁生日。他感慨地说:“在60岁生日这一天献血,又帮到一个人,我感到很值。40年来把献血这一件小事做好,感到无比快乐!”
刘源是武汉市信访局的一名公务员,他1977年开始献血,40年来,他的献血次数达213次。他还带动妻子、儿子加入无偿献血,一家三口全都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被誉为“武汉第一热血家庭”。
“ 每一位献血者都是英雄。”这几乎是武汉市民耳熟能详的宣传语。武汉各大商场、人流集中点随处可见类似这样的海报、横幅。在这样洋溢着爱心的社会风气下,武汉越来越多的群体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主要集中为团体、个人两大群体。
2016年6月15日,“无偿献血创意大赛”颁奖典礼在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成功举办。在武汉各大高校,类似这样的无偿献血公益活动还有很多,如无偿献血主题海报设计大赛、无偿献血优秀表彰、3·5学雷锋、5·4青年节、5·20告白季、6月毕业季等。
武汉作为世界第一大学城,在江城无偿献血事业中,大学生当仁不让成为献血主力军。据统计,2016年,流动献血车进驻高校500余场,近3万名学生挽臂献血,献血量约5万单位,占全市总献血量的20%。
近年来,武汉市高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昌首义学院、华夏理工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等高校专门成立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他们不仅在高校宣传献血,还走进全市各街头献血点,服务献血者,成为献血点上“元气满满”的正能量。
作为武汉另一大献血团体,交通银行金融中心、东风汽车技术中心、中建三局一公司、长飞光纤、益海嘉里、完美公司、长丰万国汽配城等一大批爱心企业以及协和医院、市中心医院、普爱医院等医疗机构多年来始终坚持在寒暑季节组织员工团体献血,发挥流动血库的应急保障作用。同时,中环地产、长江证券、东本储运以及吉祥、信泰、民生等保险公司近年来也积极加入爱心团队,成为无偿献血的生力军。
拾荒人李光明、巡堤员杭建权、公交女司机魏芳……江城无偿献血先进个人也呈群星闪耀。方向军等20多位全血献血者,半年一次连续十多年不间断地参加全血献血,累计8000毫升以上,成为全血献血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公交熊猫侠”孙健、“动车医生”俞宙等稀有血型献血者多年参加应急献血,随叫随到,被评为行业楷模,为武汉市筑起稀有血型爱心之家……
无偿献血,利国利民,是复兴大武汉,建设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无偿献血行为不仅呼应了新时代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彰显了武汉这座大爱之城所特有的正能量!
本文首发于《湖北慈善家》2018年第4期
https://www.toutiao.com/a6569783481797181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