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社见习记者 单梓宸 报道

在近日落幕的武昌理工学院“第12届成功素质展示节卓越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繁星计划”团队凭借三维联动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项目斩获金点子赛道一等奖。这群志愿者用方言手册、能量树、树洞信箱等充满巧思的实践,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2024年暑假,当团队成员深入通城乡村时,现实远比想象更复杂。不仅说着普通话的志愿者面对方言交流困境,还有留守儿童对“心理健康”的抵触更让工作陷入僵局。“有个孩子始终攥着衣角不说话,直到我们当地的志愿者用方言和他对话,他才指了指天上积雨的云。”团队成员王至焕回忆道。

面对双重挑战,这支由文法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的多名大学生组成的队伍展现出超乎寻常的韧性。3名通城籍志愿者连夜编撰《心理方言对照手册》,将“焦虑”“孤独”等专业术语转化为“心里像压着磨盘”“想独个儿守晒场”等鲜活的本土表达。他们摒弃传统问卷,用“心灵天气预报”让孩子们用云朵、雨滴描绘情绪,以“家庭能量树”代替刻板访谈,让留守儿童在画下果树根系时自然吐露心声。
项目核心的“制度-技术-模式”三维创新机制在实践中迸发活力。团队将城市心理服务标准进行本土化重构:搭建包含方言数据库的数字化平台,设计“家长树洞信箱”促进代际沟通,建立“村校家”三方联动的预防机制。在试点期间,累计完成127份深度心理档案,成功解决5起潜在心理危机。
“最触动我的是小雅的变化。”团队成员沈芷萱讲述,那个总在角落画黑色太阳的女孩,在参与8次“情绪彩虹瓶”团体活动后,终于画出了带着笑脸的向日葵。这样的转变印证了“繁星计划”团队的核心理念:“真正的心理服务不是施舍,而是唤醒生命内在的力量。”

这支跨专业团队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在30余次深夜会议中各方案不断碰撞融合。他们争论过技术伦理,也为某个方言词的准确性查遍县志。但正是这种较真精神让方案兼具专业性与温度。

尽管面临理论转化困难、专家资源短缺等现实瓶颈,这群年轻人已着手联动省级心理类课题,计划将2万字的访谈记录转化为《乡村儿童心理服务标准化手册》。正如他们在获奖感言中所说:“奖杯不是终点,而是照亮更多心灵角落的火种。”
最后,记者采访到团队负责人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英语2201班宋欣煜,她表示:“参加这次活动,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团队力量的强大,丰富了创新思维,更是在每一次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中,倍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也懂得了怎么去关爱他人,传递温暖的重要性,更积极地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力量,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