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校要闻 » 正文
News
校园新闻

校长赵作斌教授论文《重新认识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8-03-12 阅读:

《重新认识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

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论文引发学术界强烈反响

中南在线3月12日消息 《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3/4期(总601期)近日刊发了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撰写的论文《重新认识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

论文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

《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创办并主管的期刊,注重权威解读和方向引领,素有“高教第一刊”的美誉。该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刊物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倡导“明学理、正视听”,关注高教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是高教领域理论探究和工作交流的高端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价值取向,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二十年来,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其关键性制约因素就在于缺乏从教育理论方面对素质和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如什么是素质,还是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素质教育,迫切需要在理论上精准地界定素质概念

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撰写的论文《重新认识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近日在《中国高等教育》“高教纵横”栏目发表,该论文从“素质的内涵与外延”、“素质的基本特征”、“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等方面,对素质概念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创新性的解读。作者赵作斌教授认为,素质是人的本质的综合体现,是决定人自身质量优劣的本质所在;任何素质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主体人对相应知识的内化;一切未能开发受教育者潜质或未能促成受教育者知识内化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对“素质”概念重新做出了科学定义

赵作斌教授通过对素质概念的梳理,目前有关素质概念的解释和理解分为“本质说”、“先天说”、“并列说”、“结合说”等。“本质说”:素质即事物本来的性质;“先天说”:素质是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并列说”: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列;“结合说”:素质是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化的结合。赵作斌教授在论文中指出,“结合说”揭示了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明确提出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强调素质是二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化相比较而言,后天教化更为重要,这也正是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正因为此,“结合说”是教育学上相对公认的素质概念。赵作斌教授也认为它是最为接近素质概念本质要义的观点。然而,结合说没能揭示素质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化到底是如何结合,或者说遵循何种机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素质的,也未能明确素质的外延,即素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换言之,“结合说”仍然没能揭示素质的全貌,依据“结合说”,人们对素质概念仍然无从把握,其对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是十分有限的。

通过梳理和分析,赵作斌教授归纳出两条: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决定人的外在表现;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化共同作用的产物。除此之外,赵作斌教授认为素质还具有以下要义素质是人特有的,只有人具有素质,其他事物无素质可言;素质与主体人不可分离,离开了主体人,素质无存在的可能;先天遗传形成人的潜质,潜质是素质形成发展的基础;知识是素质形成发展的源泉;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发展的唯一方式。他分析认为,素质是人通过潜质开发和知识内化而形成的,决定其外在表现的内在品质

人的素质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根据人的素质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赵作斌教授认为人的素质包括观念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他认为这五类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体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观念素质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品德素质起着定向和调控的作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起着基础和支撑作用。五类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主体人的综合素质或基本素质。他最后总结:素质是人通过潜质开发和知识内化而形成的,决定其外在表现的观念、品德、能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基本品质

素质概念新解的意义

素质概念新解揭示了素质是人的本质的综合体现,是决定人自身质量优劣的本质所在,人的一切外在表现都是由人的素质所决定的。所以,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就应该也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指向和鹄的。一切不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都是偏离了人的本质的教育,都是“舍本逐末”的教育。一言以蔽之,教育的本真含义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价值取向。素质概念新解对素质本质及教育本质的揭示,为作为人类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我国教育改革战略方向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素质概念新解不但明确了先天潜质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揭示了知识是素质形成的源泉,找到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方式和根本规律,进而找到了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根本原则——开发内化。这些论断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教育学基本理论。具体来讲:其一,每个人的先天潜质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素质形成发展的基础差异,这是“因材施教”的依据。表明教育首先就是要尊重这种“先天潜质”所带来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人的个性潜质进行有效开发。其二,知识是素质形成发展的源泉,任何素质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主体人对相应知识的内化。表明教育并不排斥知识的传授,关键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有利环境和条件引导受教育者实现知识的内化,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其三,开发内化是人的素质形成发展的唯一方式。观念、品德、能力、身心等方面的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个主体的素质,唯一的方法是开发内化。开发内化是教育的真谛。

素质概念新解还为素质教育明确了判断标准——是否开发内化和是否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发展的唯一方式,只有有效开发受教育者潜质并促成其知识内化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一切未能开发受教育者潜质或未能促成受教育者知识内化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的外延——“五大素质”,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观念、品德、能力、身体、心理五大素质的教育,不可或缺。缺少五大素质教育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一种片面的教育、畸形的教育,都是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相悖的。这一规律性或真谛的揭示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确立了判断标准,有利于素质教育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