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校要闻 » 正文
News
校园新闻

武昌理工学院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9-06-01 阅读:

高校与地方联手 研究与实践融通

武昌理工学院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

思政课创新“一主延伸”招招见“红”

中南在线6月1日消息(记者 鲁信 报道)高校与地方联手,研究与实践融通。5月31日下午,湖北省首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武昌理工学院揭牌成立,江夏区7个单位被授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武昌理工学院将与江夏区教育局联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校地联手” 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定了我们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武昌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汪继平教授说:“今天,我校主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与江夏区教育局合作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江夏区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

5月31日下午,武昌理工学院举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会议,邀请参加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教师代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丁茜博士作报告,丁老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江夏区教育局副局长叶启发宣读了关于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的通知:为使研究中心研究工作务实有效开展,确定江夏区教育局教研室、江夏区第一中学、江夏区实验高中、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江夏区大桥中学、江夏区文化路学校、江夏区康宁路学校等7个单位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会议上,江夏区教研室负责人还介绍分析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现状。

武昌理工学院校长助理、研究中心主任蔡贤浩介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研究计划与研究指南报告。他表示,“研究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习近平思政课建设思想研究;以“研究基地”为依托,认真分析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举措,从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育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系统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要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力争获得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思政课创新 “一主四延伸”招招见“红”

武昌理工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主四延伸”的教学模式。“一主”即强化思政课课堂教学主阵地,“四延伸”即积极推动课堂教学向课外主题教育活动延伸、向社会实践延伸、向网络教学延伸、向中小学延伸。该校通识素质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博豪介绍,学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强化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武昌理工学院思政课部创新探索出多种举措,包括努力提升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群言堂”模式;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努力充实教学内容,积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创新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推动课堂信息化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对考勤、课堂讨论、课堂表现、课堂测试等在内的平时成绩的考核,同时鼓励教师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坚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近年来,该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青年教师在全校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一直名列前茅;学生对各门课程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2018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纳入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范畴。

该校还大力推动“四个延伸”,推进课堂教学向课外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网络空间教育以及中小学的延伸,以让学生对所学理论能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该校创造性地开展课外主题教育研讨活动,结合时代特征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创设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其具体做法是从大一第一学期至大四第七学期,结合大学生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励志、修身、内化、人生、协作、成功、就业等七个主题,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小班研讨活动,进课堂、给予相应的激励学分。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分享、头脑风暴,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该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专门设置2个社会实践学分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社会实践测评方法,采取社会实践成绩单独统计、单独记学分并与学生学业挂钩的方式,激励学生扎实开展社会实践。近年来,在学校统筹部署下,思政课部、学工处、校团委等机构密切合作,明确分工,积极开展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中国、新农村建设、关爱农民工子女、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由于该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明确、组织有序、开展扎实、成效显著,一直深受社会好评。学校在2014、2015、2016、2018年被团中央评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2007-2017连续11年被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

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该校思政课部积极推动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延伸、深入开展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形成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首先,专门为“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和“概论”课创建了课程网站,在网站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次,大力推进在线视频精品课程建设,2017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被遴选为校级在线视频精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此外还积极推进蓝墨云和超星“学习通”信息化教学,打造课堂教学三尺讲台、多媒体和自媒体终端等新平台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入智慧树慕课平台和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一方面利用这些平台开发建设我们自己的慕课,另一方面积极引入这些平台的优质课程,为学生提供诸如“懂中国”“懂世界”“美育与文化自信”“哲学与人生”等思政类选修课程,密织信息化教学网。

而此次该校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就是把思政课向中小学延伸。该校希望“研究中心”以“研究基地”为依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认真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从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育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系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特别是要从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等方面总结江夏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经验,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深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运行机制、实施路径等方面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课教学与改革,打造思政“金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该校通识素质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博豪说,经过实践证明,“一主四延伸”的教学模式,有力地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到课率和满意率明显提升、获得感明显增强;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拓展至学生的日常活动和网络空间,不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覆盖面更广,而且也切实了满足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价值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也得以真正落地。

完善顶层设计 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为深入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精神,2018年4月1日,武昌理工学院正式印发《武昌理工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通知,着力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通识课、专业课、创新创业课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引导各位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协同推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方案的印发标志着2018年成为该校立德树人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关键之年。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为使“课程思政”在学校真正落地,学校对组织领导机制进行了再强化、再加力。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建立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思政课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此外,该校还建立了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被纳入各学院和教师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该校更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对其提供资助,试点或立项课程给予课时工作量上的相应比率增加,确保项目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