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校要闻 » 正文
News
校园新闻

2025届毕业生纪念工程候选人投票通道开启!

校对:周黎 责编:鲁信 终审:刘明杨 时间:2025-04-13 阅读:

武昌理工学院2025届毕业生纪念工程投票活动正式开启——那些在岁月深处闪耀的伟人故事,正等待着以校园地标的形式获得永恒的注脚。

此刻,你的每一票都将成为文明传承的纽带,让伟人的精神基因深深融入校园肌理,化作看得见、触得着的精神地标,激励一届又一届武理学子在攀登知识高峰、追寻人生理想的征途上永不停步。


投票方式

请点击下方链接或者扫码投票

https://tp.wjx.top/vm/YyNtKk5.aspx#

投票时间:

4月12日(周六)—

—4月18日(周五)


一、宋涛

1914.12.5—2011.2.9

宋涛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的创始人之一,曾任经济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代宗师”,是赵作斌校长的老师。

宋涛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著述等身。他主编新中国第一部系统化《政治经济学》教材、《资本论》教学纲要等,注重教学实践融合革命经验与学术理论,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结合,并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动态适应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规律论”等理论,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范式。宋涛为新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获“吴玉章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其精神与学术遗产,深植于中国经济学脉,永励后人以智识服务民族复兴。


二、厉以宁

1930.11.22—2023.2.27

厉以宁,中国经济学泰斗,经济学家,股份制改革理论奠基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战略研究所名誉理事长、博士生导师,闽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顾问,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基者与实践先驱,被誉为“中国股份制改革之父”与“市场经济理论领航人”。

厉以宁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研究,率先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突破性理论,主持起草《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破冰。他创立“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提出“劳动力产权”、“共享发展”等创新概念,其《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等著作被译介至30余国,提出的“厉氏模型”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提供范式参考。厉以宁深动诠释了“经世济民、敢破敢立”的学者担当,其“顶天立地做学问”的治学理念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学术风骨,持续激励着新一代经济学家为民族复兴探求真理。


三、李政道

1926.11.24—2024.8.4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李政道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有着开创性贡献,和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提出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核物质的相变理论"、“KLN定理”、“反常核态”以及"李-杨单位圆定理"概念等。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1972年起推动中国科教发展,成功创立CUSPEA项目(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中国博士后制度,助力建成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基金制度助力、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 。李政道以情怀架设文明交融之桥,被尊为“华人科学之光”、“东西方智慧摆渡者”。


四、邓稼先

1924.6.25-1986.7.29

邓稼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邓稼先主持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中国第一颗氢弹理论设计方案,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开创性提出"邓-于方案",建立中国核武器研究理论体系,解决中子物理等关键科学问题。邓稼先一生获奖无数: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为国铸剑,鞠躬尽瘁,被称为“两弹元勋”。


五、华罗庚

1910.11.12-1985.6.12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国际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论、自守函数论等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科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华罗庚提出了“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并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主持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培养陈景润、王元等一代数学英才,奠定中国现代数学研究体系。在应用数学领域,华罗庚首创“优选法”与“统筹法”,将数学理论与工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成为国际经典,提出的“华-王方法”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里程碑突破。

来源:武昌理工校友会